新华财经上海6月7日电 (何奎)“抓住3.5%最后1个月的窗口期!”眼下不少保险代理人在朋友圈如是“喊话”。
(资料图片)
记者从业内获悉,随着责任准备金评估利即将迎来下调,部分保险公司3.5%的预定利率寿险产品或将在6月底之前下架,有保险公司已经在筹划新的产品销售策略。
今年3月底,监管部门曾召开会议,摸底保险公司负债成本状况。此后,监管部门相继对一些保险公司进行窗口指导,明确责任准备金评估利率(规定的定价利率上限)下调预期,提示保险公司做好新产品开发准备工作。
“自监管进行窗口指导后,部分保险公司已在着手调整准备工作,结合市场需求布局下一阶段的重点营销产品。”上海一家保险经纪公司保险代理人告诉记者,当前保险公司正在积极准备新产品,主要有两种思路:首先,用定价利率调整后的增额终身寿险产品接替之前的老产品;其次,积极布局年金险和分红险,接力增额终身寿险成为主打产品。
国泰君安非银金融刘欣琦团队表示,当前保险公司筹备的新产品主要有三大方向:一是3.0%定价利率的增额终身寿险和年金险;二是分红形态的储蓄类产品;三是重疾、医疗险等保障型产品。
储蓄保障双轮驱动,有望成为NBV(新业务价值)可持续增长的动能。刘欣琦团队认为,储蓄险方面,保险的核心优势在于具备收益确定性,而产品定价利率下调不会改变这一稀缺特点,预计经历短暂的销售节奏调整后,储蓄险仍将是推动价值增长的重要驱动力。
刘欣琦团队介绍,保障险方面,当前居民个人卫生费用支出中自付的比例仍然较高,商业保险作为支付手段缓解个人自付压力具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保险公司得益于近年来的产品升级和渠道转型,预计将更好匹配客户需求,带来保障产品的复苏回暖。
定价利率一下调就调整产品策略,是成为近年来保险公司应对利率下降的主要方式。然而,对于行业而言,这一现象背后体现的是保险公司围绕“什么产品好卖就卖什么”的思维决策,问题在于这是否符合保险公司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在低利率市场环境中,在好的投资品种越来越少的背景下,客户追逐收益相对较高的增额终身寿险、分红险和年金险就有一定的必然性。”首都经贸大学农村保险研究所副所长李文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从保险公司角度来看,这一现象背后也有其他原因,李文中认为,一是保险公司的考核指标短期化,导致公司过度迎合市场短期需求,追求短期利益,而损害了公司的长期持续发展能力;二是保障性保险产品设计不尽合理,对消费者吸引力不够,这其实就是因为保险公司没有做充分的市场需求调研并对客户做细分,没有根据客户的需求精准开发设计保险产品。
李文中建议,保险公司需要调整经营业绩考核机制,引导公司各层级保险公司树立长期经营理念,而不是过分追求短期利益。
下一篇:最后一页
-
妇炎洁广告被指侮辱女性上热搜 官方致歉来了!5月17日,妇炎洁广告被指侮辱女性登上热搜。据了解,近日,妇炎洁电商官方旗舰店一款女性私处用品广告被指侮辱女性,广告写道:中日韩三国
-
花8000多元买的商品,白等两个月却没收到货?亚马逊回应“花8000多元买的商品,白等了两个月却没收到货。”近日,消费者赵先生向《中国消费者报》投诉,称他通过亚马逊购物APP下了两笔订单,在等待两个月后订单均被强制取消。
-
广东省消委会发布二手车买卖合同示范文本为配合广东省推进“阳光二手车”工作,促进二手车流通行业健康发展,推动经营主体树立诚信经营理念,规范二手车交易行为,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
国家卫健委: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最后一公里”有望打通3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等六部门共同提出的《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
-
2022年1~2月房企拿地榜出炉:冠军碧桂园近日,中指研究院公布了2022年1~2月房企拿地(金额)TOP100榜单。令业内惊讶的是,除了品牌房企名次“乾坤大挪移”,榜单内还冒出了许多“名不见经传”的新面孔。
X 关闭
X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