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过了暑期档,未来的清华大学依然大门常开。
(相关资料图)
2023年清华大学暑期校园对外开放参观于8月6日结束。为满足社会公众需求,自8月7日开始,周末和法定节假日将继续开放校园参观,寒暑假开放安排另行公告。
暑期高校难进,甚至出现了由此而生的黄牛。本报曾报道一家三口游清北,黄牛开价2000元的文化现象。面对一票难求、总也预约不上的情况,社会各界呼吁高校常开门、广开门。
以清北为代表的高校之外,暑期游最热门的目的地博物馆,也做出了重大突破。南京六朝博物馆宣布取消周一闭馆,市民、游客周一至周日每天都能参观。
杭州也很快跟进,调整52家市属国有博物馆的开放时间,实行分类错时开放,市民、游客每天都可以参观博物馆,从城市层面打破“周一闭馆”。
无论是周末继续开放的高校,还是周一不闭馆的博物馆,面对确实存在的供求紧张关系,增加供给是直接手段。
这一点看,清华大学和南京杭州的博物馆开了个好头,值得点赞,广而告之。这种主动而为,是对内管理提效、服务升级的自我加压,更是一种全社会呼声下的担当。
随着我国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国民文化素质不断提升,旅游需求也在经历显而易见的变化。从简单的逛吃欣赏风景买买买,向文化游、知识游等精神层面升级。
今年的特殊性还在于,不少过去被抑制的旅游需求重新释放。疫情三年后的首个暑期档,家庭成为最大的游览客群。体验学习氛围,接受历史文化熏陶,无论高校还是博物馆,都是家庭游、亲子游的优质目的地。
高校开放不仅是倾听外界的呼声,也是强化高校与外界互联,增加自身活力的体现。而博物馆涉及到城市形象、旅游升级、文创产业赛道的大话题,都有必要在保障安全、秩序的前提下,深挖资源、延伸服务、提升供给。
时长和服务一个都不能少。服务意识到位了,责任归属落实了,让更多人走进来,有更多的事儿可以做。
比如,高校可以让更多师哥师姐成为新“导游”,分享求学成长经历,讲述校园生活趣事。教授学者进行知识分享,把文体活动注入新力量,用文化传播、知识交流、精神营养,让大家体会到真正的“到此一游”的价值和快乐。
博物馆探索让“文物活起来”,让大家“动起来”。从传统的被动听讲解,到主动提问、参与、体验,让文博资源与当下的流量热点结合,与图书剧目建立联系,穿越古今。
在未来一段时间内,高校游、博物热的需求只会越来越大。高校、博物馆大门常打开,积极探索延长服务时间,增加内容供给,是大势所趋,应大有可为。
北京商报评论员 陶凤
上一篇:还没开出城就趴窝!懂车帝夏测中多款车型意外离场,压力来自轮胎
下一篇:最后一页
-
妇炎洁广告被指侮辱女性上热搜 官方致歉来了!5月17日,妇炎洁广告被指侮辱女性登上热搜。据了解,近日,妇炎洁电商官方旗舰店一款女性私处用品广告被指侮辱女性,广告写道:中日韩三国
-
花8000多元买的商品,白等两个月却没收到货?亚马逊回应“花8000多元买的商品,白等了两个月却没收到货。”近日,消费者赵先生向《中国消费者报》投诉,称他通过亚马逊购物APP下了两笔订单,在等待两个月后订单均被强制取消。
-
广东省消委会发布二手车买卖合同示范文本为配合广东省推进“阳光二手车”工作,促进二手车流通行业健康发展,推动经营主体树立诚信经营理念,规范二手车交易行为,切实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
国家卫健委: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最后一公里”有望打通3月15日,国家卫生健康委、财政部等六部门共同提出的《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
-
2022年1~2月房企拿地榜出炉:冠军碧桂园近日,中指研究院公布了2022年1~2月房企拿地(金额)TOP100榜单。令业内惊讶的是,除了品牌房企名次“乾坤大挪移”,榜单内还冒出了许多“名不见经传”的新面孔。
X 关闭
X 关闭